招研网首页 > 考研资讯 > 考研政策 > 正文

西电科大报:郝跃谈健全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

点击数:4539 发布时间:2025-06-28 收藏本页

阅读正文

西电科大报:郝跃谈健全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里长期教育改革和进步规划纲要(20252025年)》精神,2025年以来,国家财政部、国家进步改革委和教育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健全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建议》、《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建议》等一系列文件,深化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对国内研究生教育进步有了要紧的推进用途。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从2025年开始,现在进入到全方位推行阶段。为了进一步说明该改革策略的主要内涵和要紧意义,日前,我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郝跃院士就健全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健全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健全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1.健全财政拨款规范。中央财政对中央高校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除外),安排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同时扩大拨款范围,提升拨款水平;第二愈加关注人才培养的绩效。

  2.健全奖助政策体系。以财政投入为主,统筹高校自筹经费、科研经费、助学贷款、社会捐助等资金,扩大资助政策覆盖面,打造完善奖助政策体系。

  3.打造完善收费规范。从2025年秋天学期起,根据新生新方法、老生老方法的原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向所有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同时控制怎么收费。

  财政拨款规范、奖助政策体系与研究生教育收费规范一揽子推出,三位一体相互联系。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需要健全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要健全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需要确定科学适当的经费分担机制,需要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规范;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规范,需要打造完善奖助政策体系,从而解决好贫困家庭研究生的经济困难,缓解全方位收费带来的经济重压。

  问:为何要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规范?

  答:国内《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缴纳学费。研究生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应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培养本、多途径筹备经费的投入机制。近年来,高校都在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对收费问题进行探索,但大体上国内研究生教育收费规范并不完善。但无论怎么样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规范,都要有益于支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进步,增加中央财政对研究生教育拨款;有益于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有益于打造完善收费与奖助并举的勉励机制和保障规范;有益于推进非义务教育本钱分担机制。

  收费是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体现。研究生教育的本钱中包括不可量化的教师、学生、管理职员的精力投入与学术环境的打造,研究生学费只不过其中的一部分。重点是收费之后学校通过健全的配套手段,将国家的财政投入,高校的自筹经费、科研经费、助学贷款、社会捐助等资金,统筹用于研究生教学、科研、改变待遇等,更好地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激起学校内在活力。同时,通过缴纳学费,增强责任意识,促进研究生履行监督的权力。

  问:我校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我校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策略从研讨到审定颁布,历时一年多,从2025年秋天入学的研究生新生开始实行。奖助体系改革主要内容是体现以人才培养为本,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同时可以打造二个体系和强化二项责任。

  1.统集资源,打造规范、高效的经费支持体系

  新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中,国家拨款和学校自筹经费是主体,导师科研经费投入则是有潜力的增长点。同时学校积极拓展社会捐助,为研究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奖学金资助,它也将是以后极具增长潜力的奖助种类。

  (1)学校资金高效配置:学校统筹中央财政拨款、导师科研经费、学费、社会捐助、国家助学贷款、学校的自筹经费等资金,提升奖助的覆盖面和受益程度,资金配置上与研究生培养效率密切结合。

  第一,学校资金高额投入。比如:一名非定向工学博士生按四年在校计算,除社会奖学金外,四年在校获得的平均奖助学金16.86万元,其中,国家奖助拨款6.33万元,占37.5%,导师科研经费和学校自集资金10.53万元,占62.5%,是国家拨款的1.66倍;

  第二,资金配比重视效益。在保障博士、硕士国家基本奖助比率和标准的基础上,学校分别根据硕士小学一年级、二和小学三年级,博士中期考核前、中期考核后的层次提升奖助标准。即硕士生小学一年级获得平均奖助学金1.02万元/年、二小学三年级1.32万元/年,博士生中期考核前4.11万元/年,中期考核后4.89万元/年。

  (2)导师资助规范合理:学校协调查究生院/研工部、计财处、科研院等,采取手段鼓励导师科研经费资助研究生。如按导师出资比率给予奖励;允许纵向科研经费余额资助研究生;导师出资硕士生助研津贴,学校给予两倍配套;同时为了支持学科均衡进步,设立了《研究生培养扶持基金》,用于支持基础学科暂无经费的导师设立助研职位等等。

  2.健全规范,打造保障、勉励的综合体系

  新奖助体系设计中,依据研究生教育类别、种类等设立了不同资助目的、范围、额度的各类奖助学金,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综合体系。

  (1)奖学金以绩效为导向。设国家奖学金,奖励拔尖出色革新人才。名额按教育部当年下达状况为准,现在博士名额7%,硕士名额2%;为了兼顾学科差异和公平,评审中实行等额和差额相结合的原则。设学业奖学金,勉励研究生潜心学习研究、积极进取。博士生覆盖面为80%,并将中期考核结果与奖助学金标准挂钩。设立社会奖学金,奖励某类或某学科方向出色研究生,资助比率和标准由企业或出资人拟定。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奖学金可以兼得,博士生最高可获得约9万元/年奖助学金。

  (2)助学金以普惠为原则。国家助学金每人享有,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加强了对三助(助研、助教、助管)职位的资帮助度,依据研究生参与科研、教学和管理的实绩给予相应资助,助研职位基本全覆盖,助管、助教职位依据学校教学、管理任务按学期设置;为了保障第四年在读的出色博士生基本生活,学校设立出色博士生延长期资助。

  (3)助学贷款与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重视公平,资助家庭贫困研究生的基本生活和学费收取标准;特殊困难补助解决严重干扰研究生正常学习、生活的突发性困难;申请绿色通道的贫困研究生,可暂缓缴纳学费等等,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的资帮助度。

  3.强化了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的学术水平、精力和经费投入是影响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点原因。通过导师科研经费分担奖助学金资金的机制,用经济杠杆调控优化研究生分布,增强导师责任。

  (1)导师应为自己所招研究生设立助研职位。导师可从科研经费或研究生培养扶持基金经费中支付助研职位津贴。

  (2)导师须提前公布助研职位职责、最低津贴标准,并按月对上岗研究生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职位及津贴调整的依据。导师可自主提升资助额度,以吸引出色生源等。

  (3)导师若招收第3个及以上博士生,须分担学业奖学金;对于我校协同革新计划等专项招收的博士生,须分担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

  4.强化学院的自主责任

  研究生的学科分布、培养种类、培养目的等不尽相同,靠学校统一的规范和需要不足以进行客观评价。因此,学校将硕士学业奖学金总额拨款给学院,由学院自主设置奖励等级和额度,并鼓励学院自集资金,提升奖励额度,引导学院、导师深度参与政策拟定过程,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自主投入。

  问:以后一段时期,我校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的任务是什么?

  答:刘延东副总理在2025年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强调了要促进研究生教育水平提高和内涵进步,目的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点、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拔尖革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此,我校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起研究生教育活力

  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改革为我校全方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综合改革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决深层次矛盾,打造完善符合我校实质状况的多元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全方位激起研究生教育活力,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进步。

  2. 改变教育资源分配,发挥奖助效率

  以奖助政策体系改革为契机,逐步打造和健全科学适当的学校、学院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人才培养绩效为导向,统筹配置研究生教育资源,打造以科研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打造和健全各类奖学金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强调勉励与效益。同时,采取手段鼓励各部门、学院、导师多途径筹备资金,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形势,改变研究生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研究生待遇水平。

  3.发挥奖助杠杆调节用途,强化办学特点

  研究生教育的本钱分担与奖助体系的杠杆用途,必然加剧高校、学科、导师之间吸引出色生源的角逐,大家应积极改革,围绕国家需要和行业、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瞄准科技前沿,科学地确定自己定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种类与结构,推进科教协同革新和产学研用相结合,在不断强化办学特点中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

考研网,为考生提供考研时间,考研报名,考研培训辅导,院校专业信息,考研准考证打印,考研分数线,考研成绩查询,考研复习资料,考研复试调剂,考研真题下载以及线上考研辅导课程学习。

Copyright(c)2018-2025 招研网(https://www.gdgse.com/)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127099号

招研网(https://www.gdgse.com/) 版权所有